悉尼uber价格-悉尼汽油价格周期变化
1.关于生态环境或自然被破坏的事例
2.为什么水路运输比陆地运输便宜
3.哈雷历史
4.我们老师叫我们查地球短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人类保护地球的举措的资料
5.什么是“减碳”?
关于生态环境或自然被破坏的事例
全球气候变化
过去的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酸雨污染
现在"酸雨"一词已用来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亚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成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区。由于欧洲地区土壤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弱,酸雨使欧洲30%的林区因酸雨的影响而退化。在北欧,由于土壤自然酸度高,水体和土壤酸化都特别严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导致鱼类灭绝。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估计,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东部)对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个湖泊是酸性的。水体酸化会改变水生生态,而土壤酸化会使土壤贫瘠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危机
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总人口数已过亿。另一方面,由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固体废物渗漏、大气污染物等引起的水体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量大大减少了。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
森林植被破坏
由于推测的难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尚无准确数值。但据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约为30-60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0%-40%,其中约一半是热带林(包括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另一半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从森林植物的干重测定值来看,热带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两倍,所以,热带林占陆地总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业化过程中,欧洲、北美等地的温带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全球的热带林进行了大规模地开发。欧洲国家进入非洲,美国进入中南美洲,日本进入东南亚,大量砍伐热带林,他们进口的热带木材增长了十几倍。森林大面积被毁引起了多种环境后果,主要有: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5、无控制旅游;6、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7、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海洋破坏和污染
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捞的1.01亿吨鱼中,有77.7%来自海洋。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已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料的25%的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另有44%的鱼类的捕捞已达到生物极限。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0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比例约是:城市污水和农业径流排放44%,空气污染33%,船舶12%,倾倒垃圾10%,海上油、气生产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约一千一百万己知化学物,同时,每年还有约一千种新的化学物进入市场。化学物是当今许多大规模生产所必须的原料,但这些化学物在制造、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常常危害环境和生态。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达3亿到4亿吨,其中对生态危害很大、并在地球上扩散最广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联苯和滴滴涕。这类化学污染物从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中释放,已广泛进入了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由于这类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并积累,从而将其浓缩上百万倍。海中的鱼吃下这些浮游生物,又能将其浓缩,于是浓度增大到上千万倍。当大型海洋动物吞食了这些鱼之后,会使污染毒素的浓缩系数增加到上亿倍。这是因为污染毒素聚集在动物的脂肪里而很难通过躯体排除体外。通过食物链,这些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干扰,比如:多氯联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损害生殖系统。有人认为多氯联苯是导致波罗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祸首。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严重问题。几年前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浓度的多氯联苯,而鲸、海豹等海生动物正是因纽特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当这些动物现在携带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时,因纽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样的原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很大的干扰和危害,因而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的环境
1、 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 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 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 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 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 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为什么水路运输比陆地运输便宜
运费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运输成本,水路运输便宜,主要原因是其运输成本比较低。在燃料、人工、规费相同的情况下,轮船的载货量比公路、航空、铁路要大,其单位运费也相对比较低。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水运相对比较慢,在速度上不具备竞争优势,自然运价不能太高。
水路运输与公路运输想必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与公路、铁路相比,水路运输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污染小、安全经济,水路运输可以实现大批量运输,而且所利用的江、海都是自然,不会造成对的浪费,有利于环保。另外,水路运输减少能源能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劣势是周期长,容易受航道限制。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方便、及时、快速响应等特点,尤其是能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但是,公路运输的成本高、运输质量较低、货损较多,实现大批量运输较困难。而且公路运输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水路运输,那些货物适合水路运输这个没有什么适合不适合的,选择水路运输一般是对交期没有限制,一个大型的设备,还有一个是无法空运的,海运费相对于空运费还是比较便宜的。
一是水路运输运载能力大、成本低、能耗少、投资省,是一些国家国内和国际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一条密西西比河相当于10条铁路,一条莱茵河抵得上20条铁路。此外,修筑1千米铁路或公路约占地3公顷多,而水路运输利用海洋或天然河道,占地很少。在我国的货运总量中,水运所占的比重仅次于铁路和公路。
二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影响大。即受海洋与河流的地理分布及其地质、地貌、水文与气象等条件和因素的明显制约与影响;水运航线无法在广大陆地上任意延伸,所以,水运要与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配合,并实行联运。
三开发利用涉及面较广。如天然河流涉及通航、灌溉、防洪排涝、水力发电、水产养殖以及生产与生活用水的来源等;海岸带与海湾涉及建港、农业围垦、海产养殖、临海工业和海洋捕捞等。
哈雷历史
一、哈雷摩托发展史
1885年,德国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将一台发动机安装到了一台框架的机器中,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车诞生了。
因此,摩托车是由德国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在1885年发明的。发展历史:一、摩托车的历史1、源于motor(内燃机)与Cycle发动机1884年,英国人埃德华?布特勒在自行车上加装一个动力装置,制成了一辆三轮车,用煤油发动力驱动。
1885年,德国的“汽车之父”特利布?戴姆勒制成用单缸风新华通讯社式汽油机驱动的三轮摩托车。同年8月29日他获得了这一发明专利。
因此,戴姆勒被世界公认为是摩托车的发明者。戴姆勒的第一辆摩托车是用四冲程内燃机作动力,气缸工作窖为264立方厘米,在每分钟700转时,功率可达0.5马力,时速可达12千米。
车为木质结构,后轮为皮带传动,两侧有支撑轮。鉴于戴姆勒的这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德国工程师协会尤登堡分会在他去世后,于堪的休塔特广场建立了他的纪念碑。
因为他就是在这个广场驾驶他的第一辆摩托车的。2、摩托车发展简史自1885年德国载姆勒发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摩托车以来,摩托车的发展已经历了100多年的沧桑巨变。
原始摩托车,现存于德国慕尼黑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真实造型,是德国人戴姆勒于1885年8月29日获得专利发明优先权的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限于100多年前,当时的汽油发动机尚处于低级幼稚的状况,当时的车辆制造尚为马车技术阶段,原始摩托车与现代摩托车在外形、结构和性能上有很大差别。
原始糜托车的车架是木质的。从木纹上看,是木匠加工而成的。
车轮也是木制的。车轮外层包有一层铁皮。
车架中下方是?个方形木框,其上放置发动机,木框两侧各有?个小支承轮,其作用是静止时防止倾倒。因此。
这辆车实际上是四轮着地。单缸风扇冷却的发动机,输出动力通过皮带和齿轮两级减速传动,驱动后轮前进。
车座作成马鞍形,外面包一层皮革。其发动机汽缸工作容积为264mL,最大功率0.37kW(7OOr/min),仅为现代简易摩托车的1/5。
时速12km,比步行快不了多少。由丁当时没有弹簧等缓冲装置,此车被称为“震骨车”,可以想象.在19世纪的石条街道上行驶,简直比行刑还难受。
尽管原始摩托车是那么简陋,但是从此摩托车才能不断变革,不断改进,才有了IOO多年的数亿辆现代摩托车的子孙。与德国摩托车相映生辉的是美国摩托车,其中以哈利.戴维森公司著称于世。
1903年美国哈利公司生产的第1号市场销售的车型(美国最早的商品化摩托车)。该车发动机汽缸工作容积409mL,功率2.94kW,用自行车车架。
摩托车是时代的产物,是体现当时科学技水平的典范,即不同阶段的摩托车上 *** 着不同时代科技发展的烙印。原始摩托车之所以不能实用,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能满足它正常行驶所需的最基本的零部件,而只能摆在实验室里。
19世纪9O年代至20世纪初,早期的摩托车由于取了当时的新发明和新技术,诸如充气橡胶轮胎、滚珠轴承、离合器和变速器、前悬挂避震系统、弹簧车座等,才使得摩托车开始有了实用价值,在工厂批量生产,成为商品,这就是第二代摩托车,即称为商品代的摩托车。如1912年,美国哈利公司生产的X -8A型单缸摩托车。
当时还没有解决变速器及传动系统,而是用皮带传动附在后轮上的大皮带轮,制动是通过手柄拉动后闸皮来制动的。当时也没有解决后避震问题,前避震器有附在前叉上的环套式简易避震装置。
2O世纪3O年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摩托车生产又用了后悬挂避凝震系统、机械式点火系统、鼓式机械制动装置、链条传动等。使摩托车又攀上了新台阶,摩托车逐步走向成熟,广泛应用于交通、竞赛以及军事方面。
这是摩托车的第三阶段--成熟阶段。1936年,美国哈利公司已能制造出水平较高的摩托车。
该车用1000mL,OHV,27.93kW的V型双缸发动机,最高时速达150km/h。摩托车的发展像一层层台阶,越向止发展越高级。
1885年的原始摩托本摆在第一层的地面上。第二层是世界首批生产的摩托车,这是1894年德国的双缸四冲程发动机的摩托自行车,共生产了1000辆。
第三层是20世纪30年流行的竞赛摩托车,此的的摩托车已经具备实用的功能了。第四层是20世纪 70年代之后的现代豪华摩托车。
该图不仅表明了摩托车发展的四个阶段,还配置四个阶段的车辆驾驶者的不同的装束。20世纪70年代之后,摩托车生产又用了电子点火技术、电启动、盘式制动器、流线型车体护板等,以及9O年代的尾气净化技术、ABS防抱死制动装置等,使摩托车成为造型美观、性能优越、使用方便、快速便当的先进的机动车辆,成为当代地球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尤其是大排量豪华型摩托车已经把当今汽中先进技术移植到摩托车上,使摩托车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摩托车的发展进入了第四阶段--鼎盛阶。
各国摩托车的历史一、美国 美国是最早制造摩托车的国家之一,著名的公司有哈雷-戴维森和印第安等。 哈雷摩托已成为一个怀旧时代的标志。
1907年,哈雷-戴维森公司制造出了第一台V型双缸发动机,较传统单缸发动机,能为摩托车提供两倍的动力。这种样式的发动机在美国80多年的。
二、哈雷摩托的历史哈雷式的发展总是和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1905年的独立日,一位车手骑着哈雷摩托赢得了芝加哥市举办的车赛。从此,哈雷的销量渐渐上升,生产规模渐渐扩大,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自己的分销处,同时开始生产警用摩托。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哈雷抓住时机,以战场为市场,生产了约2万辆军用摩托,获得了可观的利润。1918年,一战停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盟军下士罗依·霍尔茨就是骑着一辆哈雷,第一个进入德国的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哈雷又一次搭上了工业的快车,开始跃进式的发展。到二战结束时,哈雷共生产了9万辆WLA型军用摩托。哈雷摩托与美军朝夕相处,已经成为这些军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当他们回到祖国,再次见到熟悉的哈雷摩托,内心的激动是不难想象的。哈雷寄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 *** ,他们也成为哈雷最忠实的支持者。
从创立之初,哈雷一直致力于在机械、外观等各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提高哈雷的品质,并通过开发多种服务项目,提高品牌的附加值。
哈雷摩托既有几万美元的高档型,也有几千美元的低档型,还提供租赁服务,所以谁都消费得起。除了摩托车,哈雷还为车迷开发了各种二线产品:帽子、头巾、内衣、袜子、夹克衫、靴子、钱包、打火机等各类服饰,让哈雷迷们可以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副武装。
9·11”后,哈雷迷们的呼啸又有了新的含义。不少人身上的刺青多了一面美国国旗,车后座上也往往插一两面星条旗迎风飘扬。“9·11”后的每一个节日,美国 *** 为安全起见,都会劝告国民不要聚集。哈雷迷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但要为哈雷100周年举行大规模的活动,而且活动要从今年7月开始持续14个月,以一副满不在乎的昂扬姿态面对恐怖主义。文章开头提到的摩托车队,就是他们纪念活动的序幕。现在,哈雷已经正式开始了路上展示活动,全球的哈雷迷们纷纷集中到悉尼、东京等10个城市,齐齐把自己心爱的摩托车开到路上,就像是流动的哈雷博物馆。明年,哈雷迷们还要从美国的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北四个方向分四路驾车驶向哈雷的家乡密尔沃基,于2003年8月27日 *** ,开始为期3天的盛大的庆祝活动。1993年,哈雷90周年庆典时有10万人参加,1998年95周年时有14万人参加,明年的庆典预计约有20万人参加。
三、哈雷戴维森的品牌历史1903年,William Harley和Didson三兄弟在密尔沃基创建了著名的Harley-Didson Motor pany——哈雷戴维森机车公司,100多年来,它经历了战争、经济衰退、萧条、 *** 、买断和回购、国外竞争以及市场变幻的重重洗礼,但它经受住了所有考验。今天,哈雷戴维森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而且,它并没有因此而放慢发展的步伐。
一个世纪以来,哈雷戴维森一直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密尔沃基摩托车的形象在全世界车迷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狂热地忠诚于V型双缸驱动的机车以及制造它们的公司。 *** 是哈雷永恒不变的追求与理想。始终怀着燃烧的 *** ,把每一台摩托都打造成一件精品。经过110年的淬炼,矢志不渝:精益求精、持续改进、 *** 之火永不熄灭。
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的产品包括重型摩托车及全系列摩托车零部件、配件、服饰和多样化的商品。通过全球1300多家授权经销商形成的销售网络,哈雷戴维森提供四大车系多种车型,6000多种部件和配件。此外,哈雷戴维森还通过授权使用公司名称和品牌形象生产和销售系列服装与附饰,并以“MotorClothes?”为品牌。
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拥有四种截然不同、特色迥异的产品系列,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入门级Sportster车型特征是拥有排量为883或1200cc的发动机;较大的Dyna Glide配备高级底盘和悬挂系统,是哈雷最平稳的陆地巡洋舰;在不改变车尾外观硬朗的情况下,Softail的尾部悬挂满足骑手的舒适要求;哈雷大型旅行车如:Electra Glide和Road King,则以提供四扬声器立体声音响和巡航控制等舒适的驾乘感受而引以为豪。
四、哈雷摩托的发展历程哈雷的产生哈雷式的发展总是和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
1905年的独立日, 哈雷摩托(图2)一位车手骑着哈雷摩托赢得了芝加哥市举办的车赛。从此,哈雷的销量渐渐上升,生产规模渐渐扩大,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自己的分销处,同时开始生产警用摩托。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哈雷抓住时机,以战场为市场,生产了约2万辆军用摩托,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1918年,一战停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盟军下士罗依·霍尔茨就是骑着一辆哈雷,第一个进入德国的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哈雷又一次搭上了工业的快车,开始跃进式的发展。
到二战结束时,哈雷共生产了9万辆WLA型军用摩托。哈雷摩托与美军朝夕相处,已经成为这些军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
当他们回到祖国,再次见到熟悉的哈雷摩托,内心的激动是不难想象的。哈雷寄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 *** ,他们也成为哈雷最忠实的支持者。
从创立之初,哈雷一直致力于在机械、外观等各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提高哈雷的品质,并通过开发多种服务项目,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哈雷的性能从创业初期起,哈雷戴维森就倾向于发展其功能强大的引擎,而不赞成极端的改变。
Knucklehead, Panhead, Shovelhead和Evolution引擎都有着摩托车公司传统的烙印,它们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摩托车爱好者的心中。双凸轮(Twin Cam)88和双凸轮(Twin Cam)88B引擎已经在公司的口碑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漂亮的V-Rod摩托车中强大的Revolution?引擎正引领着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走上从未经历过的旅途。
Harley-Didson摩托车产品线包括:Sportster?、Dyna?、Softail和Touring。每个系列又包括众多的型号。
因此,从的883cc Sportster运动者型,到装备最新1690cc引擎的Touring 经典大型旅行车型,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能够为每一位骑手提供一款适合他的车型。哈雷戴维森不仅生产摩托车,还生产6000多种部件和配件。
此外,哈雷戴维森还拥有一系列摩托车服饰及多样化商品。哈雷的“MotorClothes?服饰”包括服装、鞋、服饰配件、骑行装备、个人物品、家庭用品、玩具、收藏品或特许商品之外的各种小纪念品。
[1]哈雷戴维森亚洲哈雷戴维森第一次进入亚洲市场的时间可追溯到1912年哈雷向日本出口摩托车。日本是哈雷在美国经销商网络外开拓的第一个海外市场。
1992年,哈雷于新加坡开设第一家授权经销店;1995年,哈雷在香港开设第一家授权经销店;1999年,哈雷进入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市场;2005年,哈雷正式进入中国。2006年,哈雷在泰国的第一家授权经销店开业。
2008年,哈雷的亚洲代表处落户上海。台湾第一家授权经销店开业,并重新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目前哈雷戴维森亚洲公司的营销网络覆盖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文莱、关岛、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大中国区(包括香港和台湾),拥有约30家授权经销店。位于上海的亚洲代表处负责区域内的销售与市场营销,发展、管理和指导经销商,加强区域内的销售业绩,为经销商提供支持。
通过与 *** 的长期对话及对车主和经销商进行培训,培育高端休闲的摩托车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断在区域内进行市场调研,开拓新的市场。
亚洲是哈雷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市场,区域内每个市场的经销商网络都在不断增长。中国作为主要长期发展的战略市场,将引领亚洲的网络增长。
哈雷戴维森中国哈雷戴维森于1995年于香港开设了授权经销店。哈雷戴维森于2005年4月成立上海办事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
目前指定授权经销商网点分布在北京,上海,青岛,温州,大连,成都,苏州,武汉,唐山,重庆,天津和长沙十二大城市,还在六地分别成立了哈雷车主会。哈雷戴维森正不遗余力地引领中国休闲摩托车市场的发展,将象征着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哈雷戴维森独特的安全驾乘体验带给中国的摩托车爱好者。
通过授权经销商,哈雷戴维森为中国的摩托车爱好者提供经过认证的美国制造的高档哈雷戴维森摩托车——Touring(巡航)、Softail(软尾)、Dyna(戴纳)和Sportster(运动者)五个车系,引领摩托车服饰时尚的哈雷戴维森MotorClothes?摩托车服饰及相关产品和售后服务。编辑本段哈雷车主会1983 年,哈雷戴维森成立了哈雷车主会(Harley Owners Group) 以满足骑手们分享 *** 和展示自豪的渴望。
1985 年,49 家地方分会在全美生根发芽,总会员达到 60,000 人;迅速发展的势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 90 年代,1991 年,第一次欧洲 H.O.G. *** 在英格兰切尔滕纳姆举办,H.O.G. 正式成为国际性的组织,拥有 685 家地方分会和151,600 名全球会员;随后,H.O.G.发展到亚洲,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吉隆坡都成立了新的分会; 1999 年,全球会员数量突破 50 万大关,地方分会近1,160 个;而现在,超过 1,100,000 的会员人数和1,400家分会让H.O.G.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生产厂商赞助的摩托车组织,而且它的规模还在不断成长。中国哈雷车主会 (H.O.G China)目前在中国,哈雷车主会已经拥有了北京,上海,青岛,成都,温州,大连六个分支机构,队伍不断在壮大、哈雷精。
五、历史悠久的哈雷摩托,到底有怎样的秘密哈雷摩托是由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Harley-Didson Motor pany)生产的摩托车品牌,创始于1903年,由威廉·哈雷(William Harley)和戴维森(Didson)三兄弟在密尔沃基创建。
100 多年来,它经历了战争、经济衰退、萧条、 *** 、买断和回购、国外竞争以及市场变幻的重重洗礼,但它经受住了所有考验。如今,哈雷戴维森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而且,它并没有因此而放慢发展的步伐。
一个多世纪以来,哈雷戴维森一直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密尔沃基摩托车的形象在全世界车迷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狂热地忠诚于V 型双缸驱动的摩托车以及制造它们的公司。公司曾被《福布斯》杂志提名为“年度最佳公司”及 400 名最佳公司之一,并且“哈雷戴维森”连续跻身于美国十大最著名品牌,与可口可乐和迪斯尼公司齐名。也许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比任何其他 20 世纪的产品更具深意,因为它象征着美国,它的成功是美国传统制造业的。最初的哈雷是在1903年由21岁的威廉·哈雷和20岁的阿瑟·戴维森在一间小木屋里“攒”出来的,并以两个人的姓氏命名为“哈雷—戴维森”。这之后,哈雷从新英格兰地区开始发展,1912年第一次出口日本,一直拥有稳定的顾客群,现已在70 多个国家中开展业务,并在世界各地拥有 1300 多家授权经销商。
六、中国人观测哈雷彗星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最早观测到哈雷彗星。
中国有一部古书名叫《春秋》,里面清楚地记载着,鲁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里 的“星孛”就是指哈雷彗星。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第一次确切文字记载。
中国的另一部史书——西汉的《淮南子》中也有对哈雷彗星的文字记载:“武王伐纣……彗星 出,而授殷人其柄。”中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经过推算指出,自公元前240 年起,中国的史书记载了每次哈雷彗星的出现,无论是次数还是详细程度,在世界上都是最完备的。
哈雷彗星最近的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现在历史已经跨进了21世纪,我们期待着哈 雷彗星再次回归。
七、哈雷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望远镜发明后,天 *** 置的测量愈趋精确。
哈雷 (Edmond Halley, 1656—1742)证明彗星只不过是绕太阳运 行的天体,他在1676年时,只是20岁的青年,携带望远镜,远 赴南半球的圣赫拿岛,进行恒星位置的观测。到了 1678年回英国后,提出381颗恒星位置的星表,使他在22岁时,便名闻 遐迩。
哈雷在1717年,将自己测定的恒星位置与托勒密《天文 学大成》中的数据加以比较,发现许多恒星彼此间的相对位 置有变化,其中大犬座、牧夫座a星与小犬星的变化最明 显,因此确定恒星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各有自己本身的 运动,称为“自行”(proper motion),这个名词打破了两千多 年来的想法,并改变了恒星的原始定义。
八、中国史书上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有哪些中国史书上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就非常详尽,如《春秋》的鲁文公十四年就有“秋七月,有星素入于北斗”的记载。
这在世界上堪称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不十分确切的记录 则更早,那是《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纪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 殷人其柄。”
其中所指“彗星”,据后世天文学家推算应为公元前1057年回归的哈雷彗星。大约 从公元前240年起,彗星的历次出现,中国史书都有记述。
只是近代西方在天文学等科学领域才悄悄地超过中国,哈雷系统地研究这一彗星就是一例。
九、哈雷彗星的历史大部分彗星都不停地围绕太阳沿着很扁长的轨道运行。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公转周期一般在3年至几世纪之间。周期只有几年的彗星多数是小彗星,直接用肉眼很难看到。不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只能算是太阳系的过客,一旦离去就不见踪影。大多数彗星在天空中都是由西向东运行。但也有例外,哈雷彗星就从东向西运行的。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 但是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几个76年得到它的精确回归日期。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非重力效果(靠近太阳时大量蒸发)也扮演了使它周期变化的重要角色。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间变化。最近的近日点为公元前11年和公元66元。
哈雷彗星轨道图 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是逆向的,与黄道面呈18度倾斜。另外,像其他彗星一样,偏心率较大。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约为16x8x8 千米。与先前预计的相反,哈雷彗星的彗核非常暗:它的反射率仅为0.03,使它比煤还暗,成为太阳系中最暗物体之一。哈雷彗星彗核的密度很低:大约0.1克/立方厘米,说明它多孔,可能是因为在冰升华后,大部分尘埃都留了下来所致。
哈雷彗星在众多彗星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又大又活跃,且轨道明确规律。这使得Giotto飞行器瞄准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它无法代表其他彗星所具有的公性。
彗星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早在我国晋代,我国天文学家就认识到这一点。《晋书·天文志》中记载,“彗本无光,反日而为光”。彗星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的。一般彗星的发光都是很暗的,它们的出现只有天文学家用天文仪器才可观测到。只有极少数彗星,被太阳照得很明亮拖着长长的尾巴,才被我们所看见。
哈雷慧星(Halley's et)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当它在1682年出现后,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注意到它的轨道与1607年和1531年出现的彗星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出现,并预言它将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出现。虽然哈雷死于1742年,没能看到它的重新出现,但在1759年它果然又回来,这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成就。这颗彗星因而命名为哈雷彗星。它的公转周期为76年,近日距为8,800万公里(0.59天文单位),远日距为53亿公里(35.31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0.967。中国史书上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有详细记载。论记录时间之早,首推《春秋》。《春秋》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论所记内容之早,则首推西汉的《淮南子》。《淮南子·兵略训》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现,中国都有记载,其次数之多和记录之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哈雷彗星的原始质量估计小于10万亿吨。如取近似值,彗核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则彗核半径应小于15公里。估计它每公转一圈,质量减少约20亿吨,这只是其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它还会存在很久。
我们老师叫我们查地球短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人类保护地球的举措的资料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著。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态势,研究与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简称为。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约160万个。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被称为可再生。
与上述可再生相区别的矿产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此外,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的相关性。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一种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一种的变迁会诱发其它的演变。
二,的有限性。任何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是非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就会越来越少。
三,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还是非再生,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欧洲30.5%、非洲24.5%、亚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为例,全球石油可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41.9%,北美地区占17.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13.4%、南美洲占8.6%、亚太地区占7.1%、西欧占3.2%。
四,系统的演变性。全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的干预,引起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需求量增加,引起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数量和品种增加,同时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同时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2年的强厄尔尼诺,1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皆知的道理。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因此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
什么是“减碳”?
“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看似小小的一个日常生活行为却可能隐含着大学问,气候变化其实已不仅仅是科学家研究的命题、官员思考的事情,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小小的一个举动,可能改变气候,改变下一代人的生活。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上的每位居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低碳生活并不遥远,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了保卫人类美好的家园,让我们一起来“减碳”!
1.碳足迹
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低碳就是减少“碳足迹”。什么是碳足迹?碳足迹源于英文“Carbon Foot-print”,指的是一个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它是测量某个国家、地区、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
比比谁的碳足迹更“重”
小贴士
1吨二氧化碳是什么概念呢?
在常温25℃及标准大气压下,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占空间为556立方米。一个奥运会游泳比赛专用水池的大小约为2500立方米。据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球平均碳排放累计平均每人将近50吨,其中美国为259.28吨,中国为19.58吨。
碳足迹形象地比喻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步都会在地球上留下或轻或重的脚印,碳足迹越重,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等燃烧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开车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开车会消耗大量汽油,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化石能源在燃烧时会排放出诸如二氧化碳之类导致地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目前大气层中98%的二氧化碳都是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第二碳足迹是指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例如你消费一瓶矿泉水,会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2.计算你的碳足迹
小贴士
碳足迹计算器
一种可以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碳足迹计算器,在的同时倡导“低碳生活”的新风尚。你只要输入1天的用电度数、乘坐公交车的里程数或汽车耗油升数等,就可以简要地计算出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还会提示应该种上多少棵树才能补偿。
日常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每个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会留下“碳足迹”,节能减排的潜力有多少,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碳足迹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计算一下,根据用电量,消耗车用油量,或者旅游中乘坐飞机、火车或汽车的里程数等一些日常生活数据,计算出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下面列举一种简单常见的计算方法:
CO2家居用电(kg)=耗电度数×0.785
CO2开私家车(kg)=油耗升数×2.7
CO2肉类消费(kg)=消费千克数×1.24
乘坐飞机:
CO2短途旅行(kg):200千米以内=千米数×0.275
CO2中途旅行(kg):200~1000千米=(千米数-200)×0.105+55
CO2长途旅行(kg):1000千米以上=千米数×0.139
在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后,我们需要取行动来减少碳足迹。计算过程中你会认识到不同生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意识地减少自己的碳足迹。计算它,不是为了得到一个非常准确的数据,重要的是我们要倡导一种责任理念,更是倡导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
3.今天,你低碳了吗
小贴士
低碳创意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地铁站出现了“钢琴楼梯”。压力传感器与扬声器相连,人们在上下楼梯时,每走一个台阶,扬声器就会播放出相应的音调。“钢琴楼梯”出现没多久,使用率就提高了66%,而旁边的滚梯则受到冷落。人们在享受运动与原创音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减少了碳排放。
低碳创意“钢琴楼梯”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或许无力解决一些重大环境课题,但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做到“低碳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每个人稍稍改变一些行为习惯,尽可能地减少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全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发表一份报告,称“低碳生活指南”,对“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七项小建议,指导人们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为节能减碳做贡献。这七项建议包括:
●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可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每天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去8千米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碳生活方式七项小建议
●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这样做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
●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这些就是“低碳”生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4.如何抵消你的碳足迹
除了从根本上减少碳足迹,我们还要对自己已经制造的碳足迹进行抵消,这就是“碳中和”。“碳中和”(CarbonNeutral)一词最初起源于19年伦敦未来森林公司的商业策划,他们帮助顾客计算出其1年之中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然后让顾客选择以植树的方式吸收相对应的二氧化碳,以达到顾客“碳中和”的目标。
消除碳足迹
专家测算,每人只要每年栽上3棵树,就可以吸收个人当年在基本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零排放。1辆奥迪A4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吨,可被11亩人工林吸收。如果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几棵树来补偿,自驾车消耗了100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种3棵树来补偿。如果不以种树补偿,则可以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水平,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补偿10美元。
人们现在可以通过碳足迹计算器计算出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种环保方式。显然,“碳中和”是人们对地球变暖的现实进行反思后的自省、自律,是人们觉醒后保护地球的积极行动。
碳汇林
小贴士
碳汇林
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之为碳汇。碳汇林,也就是森林碳汇,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
5.“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
2008年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国际社会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这一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迄今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这三种化石能源的比重仍占87%左右。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显示了能源消费的“高碳”状态,其中煤炭约占一次能源比例的70%,低碳的核心标志就是能源革命,在能源结构上,大力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比例。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有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降低二氧化碳排量
小贴士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规定了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同年10月,第27届联大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从1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近2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6.绿色消费革命的到来——“限塑令”
你是否数过自己每天要用多少只塑料口袋?在中国,生产塑料袋每年要消耗160万吨塑料,而生产塑料每年则要消耗480万吨石油。塑料袋生产除了大量耗费自然外,这些“白色污染”物还将导致土壤退化,垃圾处理难度加大,甚至动物误食后会给它们生命造成威胁。
小贴士
购物袋,石头造
见过“石头”做的购物袋吗?现在市场上出现了“石头做的纸”。其原料主要来自大理岩、石灰岩等矿石中的碳酸钙,经加入高分子材料生产而成,无需用水,无需木材及天然植物纤维,成本比传统纸张低20%~30%,用石头纸可以制作购物袋。每生产1吨石头纸,可以节约10立方米木材、110吨淡水,比传统造纸工艺省去了蒸煮、洗涤、漂白等几个重要的污染环节,杜绝了造纸过程中因产生“三废”而造成的污染问题,非常环保。
研究表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限塑”的意义不仅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减排二氧化碳。目前中国每年塑料使用量约为3000万吨,其中10%不可回收,而3%左右成为白色垃圾。人们并非不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但是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却绝非易事。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少生产一个塑料袋可节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就能说明,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减少使用一只塑料袋,全世界一年就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3,735吨。
让我们大家赶紧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吧!请记住,每人每天少用一只塑料袋,就会为环境改善做出一大步贡献!
无法降解的塑料袋
石头纸购物袋
7.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把有限的地球变成垃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全世界生活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大家一般想到的处理方法就是填埋、焚烧,或者干脆集中起来堆在什么地方。这些做法既不环保还很浪费,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更有效地处理垃圾呢?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
其实垃圾绝不是没有用处的东西,它们是“放错位置的”,由于我们没有将垃圾进行适当的分类回收,不仅使那些可利用而没有得到利用的废弃物成为二次污染的源头,而且还造成巨大的浪费。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
上海居民小区四色垃圾桶
小贴士
小小电池引发巨大的环境危害
你知道吗?1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1粒钮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含有的汞、镉、镍、铅等重金属上,一旦污染土壤、大气和地下水后,最终极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厨余垃圾则包括人们餐余残留物及厨房抛弃的饭菜等。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垃圾,只有在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宝贝,就连那种被称为微型杀手的废电池,也是可以被变害为利的。
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的开,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看到,垃圾分类创造的是一个无垃圾的社会,一个使循环再生的社会,而这一切只需要我们的举手之劳。
8.吃进垃圾,吐出“黑金”
垃圾并非一无是处,废品也未必废不可用。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现实,世界各国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销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而是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将垃圾列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
生活垃圾裂解转化处理技术
一直以来,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为填埋和焚烧,如何不让垃圾“围城”,最大限度地把垃圾变废为宝,人们已经研制出全新的“生活垃圾裂解转化处理技术”。树枝、塑料等垃圾不用事先分类,送入这套装置,经过输送带定量进入反应釜和“煤气罐”,另一管道吐出的是液态焦油、固体碳和可燃气体。可以说它“吃”进的是生活垃圾,“吐”出的是三种形态的再生能源。
据计算:每1吨生活垃圾可产出低热值可燃气体80~100千克、高热值可燃气体10~20千克、有机碳混合物150~300千克、焦油30~50千克。与想象中的垃圾处理厂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烟囱,看不见污染物质释放,连垃圾本身携带的水分也在处理过程中被消毒,流入工厂的水池后,又供垃圾处理厂循环使用。整个过程不释放出污染物质。
其实,地球上的“黑金”—煤、石油、天然气,就是数百万年前的生物质经过长期的地下裂变而形成的。这项技术把本来需要经历数百万年的裂解过程缩短到几个小时。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广泛普及,必将大大造福人类。
小贴士
废气炼出金刚石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废气炼出了金刚石。该实验室附近有一个废水处理厂,每天产出大量的废气—甲烷。该实验室的科学家将处理过的甲烷放在2204℃高温的钨丝上,由于温度极高,甲烷中的碳原子分离出来,形成一层金刚石薄膜。金刚石薄膜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高硬度、高弹性模量、高热导率、低摩擦系数等,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材料。
9.唤醒沉睡的“城市矿山”
城市矿山
我国现有城市668座,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数量超过1亿吨。废弃家电中包含有大量对人体、环境有害的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可想而知。从金属回收循环利用出发,把城市比喻成为一座座储有优良矿产的矿山加以开发,为“放错位置的”的处理指出了一条新路,多方面资料证实,从1吨废旧手机中可以提炼400克黄金、2.3千克银、172克铜;从1吨废旧个人电脑中可提炼出300克黄金、1千克银、150克铜和近2千克稀有金属等。相比之下,天然矿山虽然由于金矿品位不同,从每吨矿石中提炼出金子的数量有多有少,但通常情况下,开1吨金矿石仅能提炼出5克黄金。因此,如果我国城市垃圾用分类收集处理,实现垃圾化,每年可创产值2500亿元以上。
随着废物化处理水平的提高,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一座座沉睡的“城市矿山”终会变成一座座“金山”。重视“城市矿山”的开发并不亚于对天然矿山的开发,因为“城市矿山”开发更环保、更生态、更具有经济价值。
小贴士
日本“城市矿山”储量丰富
日本的“城市矿山”中蕴藏着约6800吨金,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6%,比世界上黄金产量居首位的南非还多。银的数量大约有6万吨,铟的数量约有1700吨。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日本在“城市矿山”开发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崎玉县本庄市DOWA生态系统回收公司,一年内从“城市矿山”中开出2.4吨黄金、50吨银。其中,从锂离子电池、核反应堆废料、液晶电视面板中提炼出60千克钯、30千克铑以及近百吨铜、铅、白金等稀有贵重金属。
10.低碳城市——我们的新家园
从碳排放源头来看,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据统计,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80%。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什么是低碳城市呢?仅仅是人们认为的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满目的绿色、惬意的居住环境吗?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实际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目的是以能源利用为重点,以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为支撑,以政策机制建设为保障,实现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小贴士
环保小岛——丹麦塞姆索岛
丹麦的塞姆索岛,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成为世人向往的桃源仙境。这个岛通过发展风能、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地热和生物质能供暖等方式,实现了低碳排放,由于岛上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因此足以抵消“碳足迹”的影响。这个岛自豪地宣称已经达到“碳中和”。
11.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城市交通能耗大约占城市总能耗的20%以上,是能耗和排放大户,选择何种交通工具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会严重影响碳排放。
世博概念车—“叶子”
BRT(Bus Rapid Transit即快速公共汽车交通,又称快速公交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方式,运量与服务水平介于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之间。主要特点是:专用道路、封闭式站台、水平登降、大容量车辆并辅之以路口的信号优先、智能化运营管理等。这使BRT具有了轨道交通的运营特点,大大提高了客运能力和服务质量。同时因用常规公交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大大降低了基本建设投入,缩短了建设周期。一般来说,BRT运能接近轻轨,但投资仅为轻轨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是地铁投资的十分之一,建设周期仅为地铁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因此快速公交系统是投资省、见效快、舒适性较好的介于地铁和普通公交系统之间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
发展低碳型城市,必须将发展绿色交通、降低交通耗能作为重要环节。在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方针,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大运量公交为辅的公交体系。同时还要引导居民将公交作为出行的首选方式,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低碳出行选择。
小贴士
世博概念车—“叶子”
2010年4月世博概念车—“叶子”在上海世博会亮相。它集光电转换、风电转换和二氧化碳吸附及转换等自然能源转换技术于一身。车顶形似一片巨型绿叶,有着真实叶子一般的绿色脉络,透过“叶脉”能看到能源的流动。叶脉周围排列着数十个晶莹的太阳能晶体片,能模拟绿色植物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释放出电子,形成电流。
12.绿色建筑,节能为先
什么是绿色建筑?做了很多绿化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吗?用很多高科技堆砌而成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吗?其实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一般人会存在很大的误区。绿色建筑真正的含义是: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数据显示:全球建筑业的能耗占到终端总能耗的40%左右。中国每年将会有近2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建成。只要提高建筑能效,全球建筑业2010年可以减排7.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2010年全球排放总量的27%。低碳建筑的终极目标是节能与低碳排放。如果通过结构优化减少建筑材料的用量,充分利用自然,降低建筑日常运行能耗;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等各个层面都重视降低碳排放的问题,建筑业将为遏制全球变暖、保护地球家园做出重大贡献。
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
小贴士
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
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被誉为英国最具创新性的住宅项目,其理念是在不牺牲现代生活的舒适性的前提下,建造节能和环保的和谐社区。它是一个按照节能原则设计的建筑物,用300毫米厚的超级绝热外层,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朝南的玻璃阳光房是其重要的温度调节器,同时用自然通风系统。因此,贝丁顿社区能耗基本来源于内部的可再生能源。
13.清洁能源是出路
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年、60年和100年左右耗尽。在传统能源供应紧张,尤其是化石能源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清洁能源似乎已经迫在眉睫,提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低碳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清洁能源”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清洁的能源都可以叫做“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不一定都是新能源,而新能源几乎大多数都是清洁能源,也就是说,某些清洁后的化石能源也可以成为清洁能源。
对清洁能源的利用中,发展最快、商业化最广泛、经济上最适用的,当数风力发电。欧洲风能协会和全球风能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5万兆瓦,相当于23台EPR核电机组发电量,2009年全球风能发电增长31%。风能这种清洁能源每年可以减少2.04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小贴士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车园
丹麦哥本哈根市是绿色能源的典范,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10%的发电量。2001年,哥本哈根港口附近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车园,这座名为“米德尔格伦登”的风车园里有20座巨大的白色风车,风车每个都有64米高,直径达76米。整个风车园能为3.2万户居民供电,相当于整个哥本哈根市3%的电力需求量。
14.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保定
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河北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于是“中国电谷”呈现在人们眼前,它是由一批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光电、风电领域的专家参与研究、谋划发展规划,以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为基础,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是中国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
保定市随处可见的太阳能LED路灯
小贴士
中国首座太阳能大厦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电谷锦江国际酒店”是我国首座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大厦,这座25层五星级酒店外观很特别,其东、西、南三面外墙以及裙楼南立面、平台、大堂透明天窗的顶棚等,全部覆盖着密密麻麻的深蓝色玻璃幕墙,这玻璃幕墙就是太阳能电池板,整座大厦就是利用它来发电,容量可达0.3兆瓦,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站。
“保定·中国电谷”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电力技术产业为主导,由风电产业、光电、光热产业、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产业、新型储能产业、高效节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等六大产业构建,可以说“中国电谷”汇集了低碳城市未来的发展希望。近年来,“中国电谷”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为缓解全球气候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电谷锦江国际酒店太阳能玻璃幕墙
15.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一个全球性倡议,始于2007年的澳大利亚悉尼。当时大约有200多万个家庭和企业自愿熄灯一小时。一年以后,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倡导推动下,“地球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
2011年“地球一小时”活动于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举行(即3月26日),其活动主题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地球一小时的核心主题不再仅仅是气候变化,而是更广泛的可持续环保行动。其次,除了熄灯一小时外,“地球一小时”活动还从号召大家响应环保,变为动员个人和社会团体自发为环保做出一个行动改变。
2011年3月26日“地球一小时”国家大剧院前后对比
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地球一小时”通过这样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活动方式,将世界团结在一起,并以此提醒人们停下生活的脚步,去思考该如何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